首页>资讯中心>行业动态>名人访谈> 正文

袁仁国:临危受命 奉献茅台40年

自“沪港通”开车后,其中一只最受“南水”追捧的A 股,是被誉为“国酒”的贵州茅台,股价在两个月间升逾25%,市值超过2100亿元人民币(2600亿港元)。在这家巨企背后,除了贵州独特的气候和水土,还有一位献身茅台40年的功臣,就是现任董事长袁仁国,他带领这家老国企从计划经济年代走到今天。

不过,茅台亦面临不少挑战,包括来自葡萄酒及威士忌等洋酒的竞争,以及内地雷厉反腐和当局对“三公消费”的打压。袁仁国身上有地道贵州人的朴实,但又敢于创新,他计划一方面坚守茅台传统工艺,同时锐意转型休闲市场及“跳出中国”,推动这个民族品牌迈向国际化。

袁仁国现年59岁,作为执掌A股大蓝筹公司的董事长,他与级数相若的国企领导们明显不同,看起来比较朴实、敦厚,言谈举止也没有高官身上那种世故城府。

茅台不离政治

他所领导的贵州茅台是一家成立了超过60年的国有企业,拥有的是中国最负盛名民族品牌之一的茅台,那是中国最高端的白酒品牌,市场上“炒价”动辄每瓶数千,甚至上万元(人民币,下同),而且长期供不应求,更导致市面充斥不少鱼目混珠的“假茅台”。

茅台在中国有“国酒”之称,中共建政以来,就与其有着独特的政治渊源,袁仁国说:“没有哪个商品像茅台这样,跟政治如此紧密。茅台在国家政治和外交生活 中,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和作用。1949年开国庆典,它就被定为国宴用酒。林彪坠机后,周(恩来)总理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拿茅台酒来。”

茅台酒独产于茅台镇,茅台镇在贵州省仁怀市的西北,地处赤水河东岸,寒婆岭下,马鞍山斜坡上,气候特征是冬暖夏热,少雨少风,高温高湿,加上峡谷地带具有微酸性的紫红色土壤,共同作用生成酿造茅台酒的天然特殊好水。

茅台酒厂区就建于地表水和地下水融汇的赤水河上游,这样特殊的水质,硬度低、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再配合有近千年历史的酿造环境,空气中活跃着丰富而独特的 微生物群落,这些都成就了茅台酒的独特性,但同时也局限了茅台酒的产量;也就是说,对供应而言,茅台酒永远是稀缺产品。

工艺繁复限制产量

袁仁国坚信“茅台酒目前在国内市场没有挑战者”,在他看来,中国人消费白酒的传统风俗习惯,并未因洋酒大举来华而有所改变;相反,白酒仍然是中国人偏爱的 消费品。尽管中国白酒市场的白热化竞争已经持续多年,茅台在市场上的销量也时有起落,一方面受产能局限,另一方面,袁仁国认为,是他们始终恪守一个民族酿 酒品牌的底线,“崇本守道,坚守工艺,储足陈酿,不卖新酒”。

据介绍,茅台的生产工艺分制曲、制酒、储存、勾兑、检验及包装六个环节。袁仁国表示,整个生产周期为一年,“端午踩曲,重阳投料,酿造期间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分型储存,勾兑窖藏,五年后包装出厂”。换言之,茅台从生产到消费者手上,至少需要5年。

他透露,几年前茅台供应很紧张,市场出现短缺,价格被炒高,一瓶普通茅台酒市场零售价被炒到2000至3000元,当时库存有十多万吨,但为了确保质量,坚决“不到时间、决不出厂”。

摆脱“三公消费”

作为“国酒”,茅台经常被视为观察中国官场作风的指标,有舆论认为,以茅台为代表的高级白酒,当它受到来自权力的青睐和支持时,就会快速发展,甚至产生泡沫;而一旦它被权力所抛弃或抑制,就会迅速地沉沦,步入漫漫“熊市”。

作为佐证的是,2012年12月,内地新一届政府开始整治官场作风,明确出台禁止公务人员铺张浪费的“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茅台的股价随即应声下跌。

对此,袁仁国坦承,茅台酒也在适应市场,努力地推进转型,从以往主打公务消费市场,转战商务消费、个人消费及休闲消费市场。他说,转型要先从价格区间入 手,“茅台分为15 年、30 年、50 年、80 年等年份,2000元以上的定位是奢侈品,1000元以下的是普通茅台”。

袁仁国认为,在市场化愈来愈深入的今天,茅台不单不会被“三公消费”所捆绑;相反,市场化对茅台此类品牌来说是一大机遇。他指出,中国白酒市场现在年产逾1000万吨,事实上是供大于求,政府反对铺张浪费,正可促使企业转型升级,让市场走向健康规范的良性竞争。

贵州在中国地理上向来以地处偏远着称,同时民风纯朴,与此相对应的还有传统守旧。在袁仁国身上,传统仍在,他对家国大义有着朴素的认识和真挚的情感,但他并不守旧,反而是创新不断。今年,袁仁国在这家企业服务正好40年,亦从不间断身体力行喝茅台亲自推介。

不怕洋酒竞争 英王子也捧场

随着内地日益中产化及国际化,愈来愈多人爱喝葡萄酒、威士忌等洋酒,令本地白酒业面对炽烈竞争。袁仁国认为,茅台并不怕跟那些声名显赫的洋酒“打仗”,他还分享了一个小故事,藉此反映茅台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话说2012 年英国伦敦奥运会期间,适逢中英建交40年,茅台在伦敦的温莎城堡举办“中国之夜”交流酒会,邀请了英国王室政要及两国知名企业家等200 多人共襄盛举,当时袁仁国身边就坐着英国安德鲁王子。

安德鲁王子初时表示从来不曾喝过白酒,仅称愿意尝试,“但结果他喝了十多杯,而且没有醉。”袁仁国透露,当晚带往会场的茅台全被喝光,很多英国人还把茅台的空瓶子携回家收藏。

身体力行作宣传

白酒作为中国人情感交流沿袭千年的载体,在袁仁国身上也有非常具体的体现。他说,自己在厂里的时候,每餐都要喝茅台酒,“我的客人很多,凡是去的人我都要 敬一杯茅台酒,消费者、经销商,每次十桌以上,宣传茅台,推介茅台,就得要身体力行喝茅台。”他笑称,喝茅台有“六不”:不上头、不刺喉、不口干、不伤 肝、不伤胃,中午喝了,下午上班不误事。喝醉了,睡一觉就好。

从小做到老,中国文化里的“情之所至,一往而深”,袁仁国和茅台的故事,大抵就是如此。

临危受命 推动市场化改革

1975年,19岁的袁仁国高中毕业就进了茅台酒厂,从制酒工人做起。这是茅台酒工艺流程中最基础的工种,之后历任制曲、酒库、保管员、宣传干事、办公室 秘书、副主任、制酒车间主任、书记、厂长助理等职务,1991年当上茅台酒厂的副厂长,1998年出任茅台酒厂总经理。而袁仁国与茅台的精采故事,也从 1998年正式展开。

15年销售增50倍

袁仁国忆述,他是“受命于危难之中”,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包掉茅台的产量,供应量从300吨,增加到700吨,最多达1000吨,企业也不负责销售;但 自1991年起,内地开始从计划经济转型为具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茅台作为国企,也经历艰苦的适应过程,例如1998年产量达2000吨,但在销售年度过 了一半时,才只售出700吨。

他说,自己一上任就要解决以前从不曾遇到的“滞销”问题。他用三首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歌曲告诉员工,“第一,茅台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第二,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第三,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在该年度最后5个月,他带领团队完成1400吨销售量的成绩。

听起来像是励志神话,但茅台近20年的市场化业绩确实有目共睹。1998年,袁仁国接手茅台时,销售额仅8 亿元人民币,到2013 年,销售额已达400亿元人民币;1998年,茅台的销售量占全国白酒不到0.01%,2013年市占率为3%,在高档白酒市场更达46%至47%。

  • 我要收藏~
  • 参与评论~

本站新闻资讯信息来源为网友投稿、本站原创、转载其他媒体,如果转载本站原创内容而不填写内容原始出处的网络媒体和新闻媒体,我们将对您的侵权行为保留起诉权,产生的任何法律纠纷和法律责任后果请自负,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也请尊重我们的劳动成果。

针对于网友投稿和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时我们也会标注新闻内容原始出处,中国名酒都(www.mingjiudu.com)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资讯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kf@mingjiudu.com。

网友评论

0条 [查看全部]  
资讯热点
顶部反馈微信二维码底部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为好友